媽咪,有人在問你是不是想等到明年清明節,才打算幫部落格除草啊?
哪有那麼誇張,我六月份也還有上來澆過一次花啊~
是嗎?聽說我今年的七歲生日紀念文好像連個影子都沒有看見耶?
咳,我最近真的很忙很忙啊,你又不是不知道~
是喔,所以我的生日就不重要,隨便呼嚨過去就算了嗎?
天大的誤會啊,七歲是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耶,我怎麼可能會不重視呢~
很重要?我怎麼一點都看不出來!?
哎喲,我還特別為了這個跑去上課了呢!
上課?我生日不是只要切蛋糕就好了嗎?上課幹甚麼?
我說啊,事情不是傻子小孩子想的那麼簡單的啦~
不肯承認自己實在是江郎才盡,過去六年貝勒爺的慶生文已經把我的腦汁榨乾,今年真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大做文章,所以只好用這次上的課程心得來搪塞過關了。
從2011年開始,我已經是第三年報名參加【寶貝狗協會】的免費講座,雖然很想,但有時候礙於時間關係,並不能每個場次都參加,像今年我就只報了第二和第三場。
老實說,在報名第二場講座之前,心裡是有稍微掙扎了一下,因為這個主題有點太沈重了,加上我個人哭點有點低於平均水準之下,出席這堂課真的要冒上形象崩壞的偌大風險啊~~~
所以,我左思右想之後,不但替自己報名,也順便幫長工也報了名~
心裡盤算的是:在這麼一個嚴肅的場合,一個哭得泗涕縱橫的女人和一個睡得呼聲震天的男子,或許眾人的目光焦點放在後者的可能性大些~
總之,昨天中午匆匆忙忙地買了午餐回娘家,順便就把兩根香蕉留給阿公、阿嬤和阿姨安親,我和長工兩個就趕著到八德路上課去了。
課程13:30就開始報到,不過大概是因為外面下著滂沱大雨,所以我們13:45左右到場時,講堂裡還蠻空蕩蕩的~於是挑了個靠中間的位置坐下,開始安靜地觀賞協會的宣傳ppt。
說到這個,我真的很想跟主辦單位表達一下我個人強烈的不滿:
我說,好端端的沒事幹嘛在上課前先放『無家的孩子』那種催淚的影片啊?!這又不是上音樂課,事前要先來個發聲練習,現場又沒有供應面紙,這是想逼死誰蛤?!
我這人虧心事做多了,所以從小就怕鬼,因此鬼片是我的死穴;而第二anti的片種就是跟動物有關(尤其是跟動物不幸遭遇有關的)的片子~別說上電影院了,連在家裡我也是能免則免。
這部宣傳短片我之前已經在電腦上看過了,而且極其不幸的是在辦公時間看到的,害我那天因為嚴重的過敏症狀(流眼淚+擤鼻涕)而得到同事莫大的關心……(就說不好好認真工作,偷老闆的時間上網是會遭到報應的!)
總之,正課還沒開始,我就已經消滅了第一張面紙……
接下來,總算要進入本次講座的主題了:《陪我到最後-愛與生死學的功課》
(光看這個標題,心臟不夠強的可能就要跳拍兩下了,還好,我挺得住~)
這次講座的主講人是長青動物醫院的林長青院長,之前光看名字還以為是位男仕,沒想到上台的竟是位年輕的小姐。
講座開宗名義就是簡簡單單的八字箴言:不離不棄,有始有終。
林院長提到一個我覺得很棒的觀點:主人=主要照顧的人。
主人講的不是從屬關係,而是有幸跟狗兒建立最密切連結的幸運兒~
身為主人,狗兒的健康狀況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重點,以下是我們日常生活必須觀察的重點:
。胃口精神
。體溫:正常為38~39℃
。常見症狀:
1. 呼吸系統:鼻水、鼻膿、噴嚏、咳嗽、喘
2. 消化系統:嘔吐、下痢
3. 泌尿系統:多尿、無尿、尿不出來、膿
4. 皮膚:皮屑、紅疹、膿包、脫毛
5. 其他:眼、耳、跛行
一般而言,狗兒>7歲就要開始著重老年照顧,要注意的重點有:
。體態:辨識法是把雙手放在狗兒胸壁的兩側,稍微用力可以摸到肋骨,這表示身材剛好;如果要很用力才摸得到(甚至還摸不到)肋骨表示過胖;不用施力直接碰觸到肋骨,或者肉眼可以明顯看見肋骨,顯然就是過瘦。
。胃口、精神、活動狀況
。定期健康檢查:狗兒的一年相當於人類的三~五年,所以五年做一次體檢,應該不過份吧?
。關節、視力
當然,重症照顧也有可能發生:
。心肺、肝膽、腎、腦、胰臟
。腫瘤、癱瘓
上述這些情況最兩難的就是在於生死狀況未明,還有就是得要面臨醫療與人性的極限~而許多時刻我們不得不做出最佳的關鍵決定。
林院長以Peter A. Ubel的著作《生命的關鍵決定》(行人文化出版)為例,舉出幾個做關鍵決定時的重點:
一、當一個採取主動的聆聽者
。不要怕讓醫生知道你的困惑
。不懂的地方請醫生再說一次
。若不確定醫生的意思,可以複述一次請醫生確認
。請醫生寫下關鍵字詞,方便記憶與事後查詢
二、和醫生溝通你的想法
。盡可能對醫生提出合乎情理的期望
。醫生需要知道你和毛小孩在意什麼?以及這些希望的優先順序
三、瞭解毛小孩的各種治療選項
。瞭解所有治療選項的優缺點
。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動物、在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最佳選擇
四、如果還有時間,就別急著下決定
五、知道你並不孤單
。聽完主治醫生的建議,還可以詢問其他家庭成員、朋友和其他醫生的意見
。找尋其他有相同病例的家長意見
雖然不想承認,但有時候(而且這個時候一定會來到你跟前)你仍舊必須面對「安寧照顧」這樣的課題,這時候我們該做的是:
。不以追求療癒、要求生存為目標
。同時考量生活品質和生命長度
。接受死亡
並且學習珍惜還能相處的每一個機會。
法國哲學家蒙田說過:『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必然歸宿,有生必有死』、『死亡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生命的一部份……是生命之所以能存在的條件』。
不論你願不願意,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生死教育:
。生死是一體的兩面,生死意義互相依存
。生而無悔,才能死而無憾
。能安頓與超越死亡,才能確立生命的意義
。活得精彩,死不遺憾
生老病死和春夏秋冬一樣是不可逆的輪替。
每個人都很貪心,希望狗兒的壽命越長越好:他活不到平均年齡,固然讓我們扼腕;但是就算活到了,甚至超過平均年齡,我們還是會嫌不足。可是就算彭祖活了八百,最後還不是免不了一死?
唯有接受事實,及早準備,才能爭取更長的時間和狗兒好好相處。
院長說狗兒壽命比人類短,某方面而言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人類有能力妥善為他們送終,而不用擔心萬一人類先走,狗兒從此就要無依無靠。
既然生命難免要走到盡頭,那麼我們希望的死亡應該是怎樣的呢?
最好的死亡當然是有尊嚴、安祥、和平、充滿愛;或者我們神智清醒地回顧一生的縮影時可以了無遺憾;要不就是在毫無痛苦的無意識狀態下離開。
一般許多宗教人士比較容易達到安寧離世的境界,因為越有準備的人越能從容面對。
再不,如果是因為剎那的意外死亡,由於腦內啡的作用,離開時頂多是感到驚嚇,而不是恐懼。
院長也提到有關「安樂死」的話題,其實「Euthanasia安樂死」這個字源於希臘語,是「eu美好」和「thanatas死亡」兩個字根的結合,所以意指「美好的死亡」。
當然,要消除一切痛苦、安寧、平靜、無痛苦的死亡才能算是安樂死。
一般動物醫院進行安樂前,一定要跟家屬充分溝通,選擇一個不受打擾的適合環境,要主人陪伴並安撫動物,並留些時間讓主人跟動物告別,最好是能讓動物在主人懷抱裡進入深度麻醉,然後停止一切呼吸、心跳……
動物的五大自由(Five Freedom)不只是動物保護的條款,它應該是個普世價值:
1. 免於飢餓、營養不良的自由
2. 免於不合適環境的自由
3. 免於痛苦及傷病的自由
4. 表達天性的自由
5. 免受恐懼、緊迫的自由
從以上的標準看來,現今台灣公立動物收容所的做法根本只能算是致死,而不是安樂,手段粗糙的地步甚至稱之為「虐殺」也不為過,完全就是將安樂死給汙名化。
其實有時候我們未必直接選擇安樂死,但仍有可能造成同樣的效果,這種情況稱之為「間接安樂」,它本意是為了減輕病患痛苦,但卻有加速死亡的副作用;這也有可能是雙重效應的安樂死,因為給予止痛或其他藥物,結果卻造成提前死亡。
在此之前,採行安寧緩和醫療以緩解症狀、減少不適,並達到良好止痛的目的,有時也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院長說安樂死當然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但有時迫於無奈,卻是次好的選項。
當然動物的幸福決定因素都在於人,你下決定時心中所想就是決定牠是否幸福的重要依據。
院長也提到《陪你到最後 Goodbye Friend》書中提到的一則故事:有些愛,能超越死亡,永不消失。
愛動物的人都相信比我們早離開的動物都是到了彩虹橋的另一端等待著與我們重逢,他們在那裡回復了年輕、健康的面貌,過著無憂無慮、怡然自得的生活。
他們從不曾真正離開,只是以另外一種面貌在守護著我們。
雖然我永遠不可能捨得與我的寶貝們分離,也知道當那時刻來臨時必將讓我撕心裂肺痛苦萬分,但是就像院長說的,只要想到這些曾經擁有的歡樂和幸福,那麼那個痛苦絕對是值得忍受的。
所以面對死亡這個課題,我們必須用更堅強的心智去面對它,學習如何更正確地愛我們的毛小孩,並且學習跟他們一樣純然地活在當下,享受彼此共同擁有的每一段美好時光~
我們必須相信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如何經歷。
最後,跟大家分享林院長自己很喜歡的的一段詩句:(出自泰戈爾《漂鳥集》)
Some day I shall sing to thee in the sunrise of some other world, "I have seen thee before in the light of the earth, in the love of man."
總有一天我將在另一個世界的晨光裡對你歌唱:在地球的的光中、在人類的愛裡,我曾經見過你。
是啊,我何其有幸,能在這個時空跟你相遇,有了你,再多的苦痛也能化為甘甜。
我真的只想告訴你,我的孩子,放心,你這一路上永遠都有我;而我很開心,因為我這一生曾經有你。
◎後記:
咳,其實兩個多小時的內容當然不只我上面記錄的這些,這只是經過我消化之後的反芻~聽完了昨天催人熱淚的演講之後,下週六我們還要去參加由戴更基醫師主講的《擾人的吠叫與解決方法》
看什麼?這個課程就是在說妳!
我嗎?我只不過講話大聲點而已~